□本報記者廖衛華本報通訊員張黎黎魏山
  位於岡底斯山脈與唐古拉山脈腹地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是享譽區內外的藏文鼻祖之鄉、水磨藏香之源。綠樹、香草、溪流映襯著高聳入雲的峭壁,讓這裡儼然成了夢中的“世外桃源”。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進這片“夢中桃源”,無關山水風光,也非“迷醉”盛名已久的藏香,只因慕名這裡火熱開展的一項社會治理創新——“雙聯戶”。在“聯戶平安、聯戶致富”的共同理念下,勤勞的藏家百姓手拉手、心連心,創造著豐饒的財富,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從拉薩驅車百餘公里,循著潺潺的溪流聲,走過一座水泥橋,尼木縣吞巴鄉加措雙聯戶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門就出現在眼前。
  推開絳紅色的大門,悠悠揚揚的“咿呀”聲很快就被小雞仔嘰嘰喳喳歡快的叫聲所淹沒,幾百隻小雞在蘋果樹下尋找著自己的快樂天地;幾名頭戴草帽、身著白色大褂的人不緊不慢地穿梭其中。
  恍然間,《桃花源記》的情景似乎一一重現:“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窺探“桃花源”的幸福,要先從加措說起。
  加措是吞達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從小繼承父輩製作藏香手藝。他為人忠厚、頭腦靈活,一家的生活在勤勞的雙手下過得儘管平淡,倒也算殷實。
  打破平淡生活的是2013年2月,一個新興的社會治理模式——“雙聯戶”開始推向西藏全區。一時間,從珠峰腳下到唐古拉山口,從雅礱河畔到雅魯藏布江邊,“雙聯戶”傳遍了雪域大地的城鎮社區、農村牧區、林地草場。
  2013年藏歷新年過後的一個下午,吞達村村民三三兩兩聚集在門前空地上,低聲議論、咬耳交談。這天,他們要選出自己聯戶單位的聯戶長。
  沉默半晌,鄰居波啦第一個喊出加措的名字。這提議迅速得到大伙的認可,“對,就加措了”“加措有這個能力”……
  就這樣,忠厚聰明的加措成為了這個由8戶村民組成的聯戶單位的“大家長”。
  當這個“大家長”,加措內心是樂意的,他想把自己做藏香的手藝傳給大伙,讓大家的錢袋都能鼓起來。
  但不久,妻子就發現當上“聯戶長”的加措開始有些“不務正業”起來:原本不愛串門的他一做完藏香就喜歡往外跑,不是到雲丹家去“吹牛”,就是給旺堆兩口子勸架,要不然就幫著達珍阿媽做做農活……
  丈夫的“反常”引起了妻子的好奇。有一天她忍不住問了起來,加措卻有他的大道理:“原來沒有‘聯戶長’這個名分管多了自然不好,現在既然當了‘聯戶長,就該盡好本分。”
  2014年2月,得知縣裡的“凈土健康產業辦公室”有肉雞養殖項目,正帶領大家搞藏香製作的加措又思量著,能不能利用村後邊大家的蘋果園地放養肉雞,即可解決飼養場地,又可改善肉雞口感,而且還能為蘋果園提供天然肥料。
  有了這個想法,加措趕緊召集聯戶家庭商議。
  誰料,聯戶成員索朗羅布卻給滿腔熱情的加措吃了個閉門羹:“我堅決不同意。”
  索朗羅布今年67歲,對於自己的10口之家他有自己的考慮:飼養土雞,沒有任何經驗和技術,如果出現疫病,那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豈不是打了水漂!
  因為反對,索朗羅布沒少倚老賣老地鬧情緒。每一次,加措都耐心地聽、耐心地勸:“沒有技術,我們可以找人來培訓;為防疫病,我們請獸醫來指導。您就放心跟著我們乾吧。”
  索朗羅布慢慢被說動了,肉雞養殖項目順利啟動。
  因為心裡總不放心蘋果園圍柵欄,索朗羅布要去看看,看看夠不夠高、夠不夠牢固;雞苗從縣裡買回來,索朗羅布也要去看看,看看雞苗長得好不好、精神不精神;尤其是晚上下雨打雷天,索朗羅布更要去看看,看看圈舍關好了沒,雞苗受驚了沒。
  從最初的最不積極到現在的最積極,索朗羅布的態度在悄然轉變,對養雞場的關心之情也暴露無遺。隨後,索朗羅布順理成章成了合作社副隊長,一心一意投入養殖項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雙聯戶”像一劑強心針,為基礎社會治理註入了新的強大的活力,在“聯戶代表”的帶動下,聯戶單位這個小集體有了共同的奔頭,也有了共同的致富路。
  2013年,吞巴村沒有發生一起矛盾糾紛,鄰裡之間沒紅過臉,村容村貌更加整潔。參與藏香製作人數較上一年增加23人,全村人均年收入達9160元,較拉薩市平均水平還高6%。
  (原標題:鄰裡間沒有紅過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qvmiyltapo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